注:本文的数据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即2020年数据■◆,不是最新年度的,但是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普通年度数据准确性相对更高■★◆。
性别比性别比的分布比较有趣,或者说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看,空间分异呈现出一种◆■■★◆“规律”★■◆■。大致来看,从性别比这一个指标上◆★◆,广东省可以分为三个区域:珠三角、珠三角以西、珠三角以东。图面呈现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和我的图例等级的划分有关◆◆■■■,但是隐藏的空间规律确实是实打实的◆★◆。这种规律性在下文中县级层面的空间分布上会呈现出更有趣的结果。大家可以在留言里讨论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★★★■?
分享一下成果,看看广东省人口的分布情况,其中有一些分布还挺有趣的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呈现这个结果◆◆◆◆■■,大家可以在评论区里讨论下◆◆◆◆★。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结论我就简单带过了。对于一些有意思的空间分布现象,作为抛砖引玉,希望可以得到关注并有读者可以进一步深挖。
人口密度这边的人口密度,是通过总人口除以行政区面积估算的◆◆◆■■■。呈现出的效果也算是符合常识吧。不赘述了。
总人口排名前20的镇/街道■★★,恰好也都是人口超过50万的分水岭★★■◆★。就这个人口规模■◆■,甚至高于部分区县以及地级市。
人口本地比例人口本地比例★■◆★◆,我自己瞎想的一个词★◆,其实就是居住在本地且户籍也在本地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,把这个指标反过来看,就是外来人口比例■★◆◆★■。当然这个指标无法反映出外来人口落户后的特征。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区外来人口以及当地人口的比例。整体来看,好像没什么新意★■◆★★★,无非就是珠三角核心城市本地人口比例较低,而非珠外来人口比例较低的结论。当然,从珠三角内部来看◆◆★★■,东莞、深圳的外来人口比例远超广州。而且能够看到,广州的越秀区与周边不同,本地人口比例相对较高◆★■■。
广东省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总量为12601.25万人。城乡广东省1◆★◆■★.26亿常住人口中,乡村人口3257.64万人◆■◆★◆,占25.85%;城镇人口9343.61万人,全省城镇化率74.15%◆■★★★。
梅州★◆■★★■:从人口密度来看◆★◆■■,和周边的城市类似,与珠三角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,而从15岁以下人口比例来看,却又像是珠三角城市,并且与周边的城市存在差异,而从60岁以上人口比例来看,又回到了周边区域的特征下,甚至比周边还高。
15岁以下人口比例15岁以下的人口,至少从法律上来说还远不到成为劳动力的年龄。下图呈现的结果,大体是符合普遍印象的,即珠三角这样的人口聚集的区域,劳动年龄段人口比重较高■★★★■■。但是这个梅州市是什么情况?看上去和周边地区有点■★◆★◆“不和谐”,记不记得上文提到,这个地区的性别比偏低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个指标呈现出目前这样?大家可以在留言里讨论下。
很多时候◆◆■■,我们做分析★◆◆■■★,经常会感觉分析不同的指标,好像指向同一个结论(这个结论甚至很多时候显而易见),但是,更多的时候,其实■■★◆■:重点关注相似的地方◆◆★■◆,会分析出相似的结论;重点关注不同的地方◆■◆■,会分析出不同的结论。不要觉得这是一句“没用■◆★”的废话,其实这是一句“有用”的废话。举个例子,比如下面三张图★■◆◆◆★,把人口密度、15岁以下人口比例、60岁以上人口比例放在一起,乍一看,好像格局是类似的,特别是重点放在珠三角与非珠的区别上的时候,很容易指向一个简单的结论: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人口密度高,15岁以下人口比例低,60岁以上人口比例低;在此结论基础上,会得到一个■◆“高—低—低”以及相对应的■◆★★■■“低—高—高”的模式。但是事实如此嘛★★?重点来看两个地方:江门和梅州。江门:从人口密度来看,和珠三角核心城市存在较大的区别◆■,而从15岁以下人口比例来看◆★,却又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类似,再看60岁以上人口比例,又呈现出★■“非珠”城市的特征■◆■◆。
江门■◆★★◆◆、梅州,不同指标比较的一种思路,从左到右分别是人口密度、15岁以下人口比例和60岁以上人口比例|来源◆★■◆★◆:第七次人口普查;制图:数读城事
城镇人口比例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,比较显然的结论是,城镇人口占比较高的城市集中在珠三角,湛江、茂名、河源◆■、云浮这些城市城镇人口占比较低。
由于东莞、中山不存在■◆◆“区县”这一层级,这里保留了他们作为“地市”级的数据★■★。总人口从区县层面的总人口数量空间分布来看★★■◆★,广东省属于“中心开花,两翼齐飞◆◆★◆◆■”★★■,但是也都是常识性的特征◆◆★,不多赘述。
人口总量广东省乡镇街道级别的人口分布,如下图所示。或许会有疑问,为什么广州那一块看上去一点也不红★★◆★◆◆,广州人那么少?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有疑问,怀疑自己是不是制图的时候数据弄错了,把所有乡镇人口汇总核算后确定没错,那唯一的可能性就是,广州城区的街道太多、太小(指地域范围)◆★■★,分散了总人口的量。
无Ⅰ型大城市■◆★■;Ⅱ型大城市6个:中山、惠州◆◆■、汕头、珠海■◆◆■、江门、湛江;中等城市9个:揭阳、潮州、茂名★◆、清远■★◆■■★、肇庆◆★◆、阳江★■◆◆◆、韶关、梅州、河源;以上19个城市★◆◆,均为地级市;
人口分布从总量来看■★◆★■★,人口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,粤西的茂名、湛江也是人口大市。
最近在整理人口数据◆■★,主要是把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乡镇数据和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对应起来◆★◆。目前完成了广东省的省、市★◆、县、乡镇四个层次。
人口结构从人口结构来看★■■■,广州、深圳、东莞、佛山、中山■■◆★、惠州、珠海、江门这些珠三角城市有一定的相似性,两头小中间大,劳动年龄段人口占绝对最大的比例◆★★★◆。而湛江★★◆■★◆、茂名、揭阳、汕头◆◆◆、肇庆◆◆、清远、梅州、韶关◆◆、河源、汕尾◆★、阳江◆■■■、潮州◆◆★■■、云浮这些城市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,如果说金字塔型有点不太贴切的话,应该说是“梯形”或者“土字型”,其特点是大量的20岁以下非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比高。这反映的社会问题可能是什么■◆★◆?
本篇文章无力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,但是我会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议题。(其实就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~我给不出一个解释~)
一般而言■★◆■★,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超过10%◆■◆,可以认为该区域进入老龄化社会★◆■■,具体来说,处于10%—20%■★★★,是轻度老龄化;20%—30%■■◆★◆◆,是中度老龄化■◆◆■◆;超过30%,是重度老龄化。按这样的标准来看一下广东省各乡镇的情况■★。
人口结构全省人口结构集中反映广东省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★◆◆◆★■,并且20岁以下人口比例尚可,但是新生儿(2020年0岁)较少。
性别比如果说市级的数据分布呈现出珠三角、珠三角以西、珠三角以东三个区域的话,更细的县级层面则展现出由北至南,性别比递增的现象■■■。性别比递增◆◆◆★■■,意味着常住人口中男性的比例增加★★★■◆。特别是韶关市和梅州市,以及潮汕地区,大部分地区的性别比显著低于省内别的区县。当然,讨论性别比低,不是说性别比低不好,更不是说■■■■■◆,女性人数不能多于男性,而是考虑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现象?是由于男性都去珠三角打工了吗?还是历史文化的因素?另一方面,我们可以看到广州、佛山、东莞◆■◆■、深圳、中山、珠海的大部分区县性别比高★★★■◆,即男性远远多于女性■◆◆■★■。最极端的是深圳光明区■★■★★,性别比141.25,几乎3个人里面2个男的,我想这大概和产业类型有关吧。也有特殊的情况,比如广州的越秀区(95.65)、海珠区(102.12)★★◆■★◆,深圳的罗湖区(103.89),肇庆的端州区(102.16)、湛江的赤坎区(98★★■◆■■.54),性别比相对于周边区县来说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。这其实就更有意思了,比如说广州的白云区★■■■,性别比116.66,男比女多,紧挨着的越秀区,性别比95.65,女比男多。我想从各区县的主导产业门类上来分析可能是一个方向。
城镇人口占比城镇人口占比的分布情况◆★■★,更突出了珠三角的◆◆★■★★“中心”特征,潮州■◆◆■◆◆、汕头、揭阳三市中心城区也呈现出较高的状态★★◆★◆■。
选取了人口密度最高的20个区县,其中广州市6个,深圳市8个,汕头市2个,湛江市2个★◆★■,佛山市1个,肇庆市1个。其中★★■■■■,前12均为广州和深圳的区县。当然这个排名不是为了显示谁比谁厉害,毕竟这个指标越高,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个城市更拥挤◆■■★,也不是多骄傲的事。
广东省各区县市人口密度|来源:第七次人口普查■■、自然资源部国土调查成果共享应用服务平台;制图:数读城事
城市规模根据《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》明确的城市划分标准,即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★■◆★★◆,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■◆■★★:小城市(Ⅰ型小城市、Ⅱ型小城市)、中等城市、大城市(Ⅰ型大城市、Ⅱ型大城市)、特大城市、超大城市■★◆◆■◆。统计含“城市城区人口”这一数据指标的“城市★★◆”■★★■★■,即21个地级市和20个县级市,共41个城市。超大城市2个:深圳、广州■◆■◆◆;特大城市2个:东莞★■■■、佛山;
小城市共22个★◆◆■★■,其中Ⅰ型小城市18个,Ⅱ型小城市4个,除了云浮和汕尾2个地级市外,其余均为县级市。
文章有点长◆■■★◆◆,希望可以看到最后,直接看县、乡镇层级也行,省市层面都是比较常规的东西◆■■。
广东省各乡镇街道15岁以下人口比例|来源★★★■★◆:第七次人口普查;制图:数读城事
建设用地内人口密度最高的20个区县市|来源■★★◆★:第七次人口普查■★◆、自然资源部国土调查成果共享应用服务平台;制图■■★:数读城事
60岁以上人口比例60岁以上人口比例★★■,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老龄化状态。下图可以看出★★◆★★,珠三角核心区域老龄化状态相对较低◆■◆★◆,而北侧区域老龄化状态相对较高,但是,同样处于珠三角的江门市,整体的老龄化程度也属于较高■■■★★。
建设用地上的人口密度这边人口密度的计算,用的不是行政区域面积,而是每个区县的“城镇村及工矿用地★★”(数据来源为自然资源部国土调查成果共享应用服务平台),大致可以看作是建设用地上的人口密度,也即排除了山地■★◆★■、农田、河湖等面积对人口密度计算的影响。